内部由一个PLC光分路器芯片和两端的光纤阵列耦合组成。芯片采用半导体工艺在石英基底上生长制作一层分光波导,芯片有一个输入端和N个输出端波导。然后在芯片两端分别耦合输入输出光纤阵列。
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分路器主要基于两种技术形式:熔融拉锥型(Fused Biconical Taper, FBT)和平面光波导(PLC)型。同样的,两种技术形式孰优孰劣,这里不作评论。无论基于何种技术形式的分路器,都是基于1 x 2基本结构的级联而成。FBT的1 x 2结构是一耦合器,而PLC的是一Y分支结构。这个看似简单的Y分支构件,其实并不简单,因为分路器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它决定的。如何设计一个性能优异的Y分支结构属于技术机密(Classified technology),这里不便讨论。这里仅就基于平面光波导技术的一个Y分支结构的分路器,即1 x 2分路器的工作原理作一简介。其实也就是从物理本质上粗略地解释为什么1 x 2分路器无论是上行,还是下行信号,其插入损耗都是3 dB。
1 x 2分路器的功能结构可以用图1(a)的框图来表示:一个单模输入波导,两个单模输出波导。中间用来分束的结构有很多种,这里只给出了3种结构:图1(b)的定向耦合器型(Directional Coupler, DC),图1(c)的无间距定向耦合器型(Zero-Gap Directional Coupler, ZGDC),以及图1(d)的模斑转换器型(Spot Size Converter, SSC)。定向耦合器型和零间距定向耦合器型输入端都只用其中一个端口,并且无间距定向耦合器型其实是多模干涉型(Multi-Mode Interference, MMI)。现行市场上热卖的PLC分路器都是SSC型的,之所以给出另外两种,是为了进行对比分析。
PLC型是微光学元件型产品,采用光刻技术,在介质或半导体基板上形成光波导,实现分支分配功能。
(2)相对于熔融拉锥式分路器成本较高,特别在低通道分路器方面更处于劣势
(4)单只器件分路通道很多,可以达到32路以上。
外部由ABS盒子和方形钢管,光缆及光纤连接头。
epon技术中分光器的合理损耗是什么算的?光分路器箱比如说我OLT的pon口出来测的光功率是3,经过一个1分4的分光器之后4个口出来的光功率拿中兴设备来举例:C200/C220光功率也就是OLT:接收:-6~-27db发送: 2~ 7ONU终端:接收光功率:-8~??-24db,发送光功率: 4~~-1db你说的那属于插损,应该这么算: 分光器插损:1分2大约3db,每增加一倍增加3db法兰引入插损:0.5db/个熔接头引入插损:0.1db/个光纤衰减:下行1490nm光纤衰减系数0.36db/km上行1310nm光纤衰减系数0.42db/km 分光器分光后到OUN有没有距离的限制?较近单位在调试安装EPON设备,想从OLT安装光分路器进行分光,请问下此种情况光分路器分光后到OUN有没有距离上的限制?如果有的话是多少?有距离的限制。按照你说的情况是在机房OLT侧进行集中分光,分光后的传输距离,取决于OLT PON口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,ONU的接收灵敏度和发射功率,选用的光分路器的分光比和损耗,还与选用的光缆,熔接点,适配器等有关。通常EPON系统在进行1×32分光后,能够传输20Km,但实际上很多厂商的ONU可能仅支持10Km。总之,由ODN的光功率预算决定,所以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光分路器箱
分光器的插入损耗是指每一路输出相对于输入光损失的dB数,其数学表达式为:Ai=-10lg Pouti/Pin,其中Ai是指*i个输出口的插入损耗;Pouti是*i个输出端口的光功率;Pin是输入端的光功率值。 附加损耗。